设计艺术史与批评
吕晓萌
目录
暂无搜索结果
1 课前指导
1.1 《设计艺术史与批评》课程宣传片
1.2 《设计艺术史与批评》学前指导
1.3 《设计艺术史与批评》实践指导
1.4 《设计艺术史与批评》学习建议
2 设计艺术的基本认识
2.1 1.导言(19、20级同学观看)
2.2 1.导言(21级同学观看)
2.3 2.什么是艺术
2.4 3.课程参考书
2.5 4.西洋绘画
2.6 5.中国绘画
2.7 6.绘画的门类
2.8 7.古希腊与古罗马的雕塑
2.9 8.文艺复兴的意义
2.10 9.乔托与透视法
2.11 10.秦始皇陵兵马俑
2.12 11.中国建筑
2.13 12.西洋建筑
2.14 13.工艺美术
2.15 14.什么是设计
2.16 15.设计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2.17 16.“艺术”与“设计”的分野-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
2.18 17.拉斐尔
2.19 18.文艺复兴之后的分工细化
2.20 19.“批评”思维的建立-知识储备
2.21 20.日常生活中的“批评”思维
2.22 21.“批评”思维的建立-独立思考
2.23 22.读书与现场
2.24 23.行走世界的直观体验
2.25 24.关于作业(19、20级同学观看)
2.26 25.总结与实践(21级同学观看)
2.27 26.马克笔实践引导
3 生产方式的设计影响
3.1 1.导言
3.2 2.工业革命带来了什么
3.3 3.生产方式的嬗变
3.4 4.批量化生产的意义
3.5 5.艺术的原真性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
3.6 6.“日不落帝国”与大英博物馆
3.7 7.大英博物馆的《女史箴图》
3.8 8.1851年大博览会
3.9 9.水晶宫展馆的意义
3.10 10.世界博览会与中国
3.11 11.约翰·拉斯金与威廉·莫里斯
3.12 12.拉斐尔前派兄弟会
3.13 13.中世纪与文艺复兴
3.14 14.文艺复兴的顶峰
3.15 15.拉斐尔前派的挑战
3.16 16.但丁·罗西蒂
3.17 17.从《奥菲利亚》到沃特豪斯
3.18 18.莫里斯与红屋
3.19 19.莫里斯与工艺美术运动
3.20 20.马奈与印象派
3.21 21.对光的追求
3.22 22.德加与惠斯勒
3.23 23.总结与实践
4 设计的批评意识
4.1 1.导言
4.2 2.后期印象派
4.3 3.修拉与《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4.4 4.《阿尼埃尔浴场》中的作品联动
4.5 5.梵高与《星夜》
4.6 6.《向日葵》
4.7 7.梵高与高更
4.8 8.塞尚
4.9 9.新艺术运动
4.10 10.法国新艺术运动的风格特征
4.11 11.穆卡
4.12 12.劳特累克
4.13 13.西班牙新艺术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
4.14 14.西班牙的艺术成就
4.15 15.安东尼·高蒂的设计风格
4.16 16.独一无二的高蒂
4.17 17.高蒂的世界影响力
4.18 18.奥伯利·比亚兹莱
4.19 19.查尔斯·伦尼·麦金托什
4.20 20.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
4.21 21.总结与实践
5 二元对立下的设计思潮
5.1 1.导言
5.2 2.现代主义的历史背景
5.3 3.毕加索的“蓝色时期”
5.4 4.从“粉红色时期”到“立体主义时期”
5.5 5.毕加索绘画中的情感状态
5.6 6.《格尔尼卡》及其之后的创作
5.7 7.毕加索的晚年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5.8 8.达达主义与杜尚
5.9 9.杜尚的艺术
5.10 10.蒙克《呐喊》中的表现主义
5.11 11.奥斯卡·可可西卡与埃贡·席勒
5.12 12.克里姆特
5.13 13.维也纳分离派
5.14 14.德意志制造联盟
5.15 15.机器大生产与标准化
5.16 16.贝伦斯的贡献
5.17 17.荷兰风格派-杜斯伯格
5.18 18.荷兰风格派-蒙德里安与里特维特
5.19 19.装饰艺术
5.20 20.装饰艺术运动的特征
5.21 21.巴黎装饰艺术博览会与卡桑德拉
5.22 22.装饰艺术背景下的艺术与设计
5.23 23.美国的装饰艺术以及装饰艺术的灵感来源
5.24 24.总结与实践
6 现代设计的意义(目标导向)
6.1 1.导言
6.2 2.青年才俊格罗比乌斯
6.3 3.“缪斯”阿尔玛
6.4 4.关于威玛
6.5 5.建立包豪斯
6.6 6.包豪斯的教育体系
6.7 7.伊顿与基础课
6.8 8.克利
6.9 9.康定斯基
6.10 10.莫霍里-纳吉
6.11 11.俄国构成主义
6.12 12.包豪斯的成果
6.13 13.号角屋
6.14 14.德绍包豪斯校舍
6.15 15.师生情谊
6.16 16.赫伯特·拜耶与约瑟夫·阿尔伯斯
6.17 17.马歇·布鲁尔
6.18 18.汉斯·迈耶与密斯治下的包豪斯
6.19 19.柏林包豪斯
6.20 20.格罗比乌斯在英国
6.21 21.格罗比乌斯在美国
6.22 22.包豪斯1938年纽约大展
6.23 23.芝加哥“新包豪斯”
6.24 24.阿尔伯斯与黑山学院
6.25 25.拜耶与亚斯本
6.26 26.包豪斯的遗产
6.27 27.关于包豪斯的研究Ⅰ
6.28 28.关于包豪斯的研究Ⅱ
6.29 29.总结与实践
7 现代设计的意义(方案推进)
7.1 1.导言
7.2 2.乌尔姆与包豪斯
7.3 3.“堕落艺术”展
7.4 4.纳粹罪行
7.5 5.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建立背景
7.6 6.奥托·埃舍的设计
7.7 7.马克斯·比尔的乌尔姆设计学院
7.8 8.马尔多纳多的乌尔姆设计学院
7.9 9.乌尔姆设计学院的企业合作
7.10 10.迪特·兰姆斯
7.11 11.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关闭
7.12 12.格罗比乌斯与包豪斯的历史遗存
7.13 13.国际风格的产生背景
7.14 14.密斯与“白院聚落”
7.15 15.“少就是多”与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7.16 16.图根哈特别墅
7.17 17.范斯沃斯别墅
7.18 18.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校园建筑
7.19 19.密斯的芝加哥高层建筑设计与纽约西格莱姆大厦
7.20 20.密斯的继承者
7.21 21.柯布西耶的城市梦想
7.22 22.柯布西耶在亚洲的设计
7.23 23.柯布西耶的设计遗产
7.24 24.总结与实践
8 现代设计的意义(设计定稿)
8.1 1.导言
8.2 2.美国设计的特征
8.3 3.福特Model T
8.4 4.汽车改变生活
8.5 5.通用汽车与有计划的废止制度
8.6 6.今天设计中的有计划废止
8.7 7.世界大战与美国移民潮
8.8 8.雷蒙德·罗维与流线型风格
8.9 9.罗维的火车头设计
8.10 10.罗维的汽车设计
8.11 11.罗维与可口可乐
8.12 12.《时代》杂志封面上的设计师雷蒙德·罗维
8.13 13.罗维是一个奇迹
8.14 14.意大利的设计特征
8.15 15.吉奥·庞蒂的贡献
8.16 16.埃托·索扎斯与奥利维蒂
8.17 17.意大利的交通工具设计
8.18 18.法拉利的激情与梦想
8.19 19.乔治·亚罗的设计
8.20 20.明治维新与日本的近代化
8.21 21.西洋建筑师在日本的设计作品
8.22 22.独具一格的SONY
8.23 23.从Walkman到PlayStation——SONY的创新设计之路
8.24 24.设计与社会责任
8.25 25.总结与实践
9 现代设计的意义(项目验收)
9.1 1.导言
9.2 2.波普运动
9.3 3.安迪·沃霍尔与《玛丽莲·梦露》
9.4 4.从可口可乐瓶到坎贝尔汤罐
9.5 5.普罗大众的波普艺术
9.6 6.洛伊·利希滕斯坦
9.7 7.村上隆的“艺术”与“商业”
9.8 8.披头士与波普艺术
9.9 9.伊夫·克莱因的“蓝色”与“行动绘画”
9.10 10.罗伯特·劳申伯格
9.11 11.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当代艺术
9.12 12.“波普”影响下的设计与潮流文化
9.13 13.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背景
9.14 14.现代建筑消亡了吗?
9.15 15.罗伯特·文丘里的建筑理论与实践
9.16 16.向拉斯维加斯学习
9.17 17.菲利普·约翰逊与贝聿铭的建筑实践
9.18 18.解构主义建筑
9.19 19.民生日用中的设计
9.20 20.设计的伦理
9.21 21.总结与实践
10 未来展望
10.1 《设计艺术史与批评》未来展望
12.拉斐尔前派兄弟会
上一节
下一节
请认真观看学习,观看视频时不要切入课件,完整观看之后可以到资源库下载。
选择班级
确定
取消
图片预览
map